2020年公務員考試每日練習:定義判斷<685>
有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大腦中有兩套系統,即系統1和系統2。系統1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不怎么費腦力,完全處于自主控制狀態。系統2則將注意力轉移到需要費腦力的大腦活動上來,例如復雜的運算。系統2的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各項屬于系統2運行引發的行為是( )。
A.察覺語氣中的不友善
B.看到恐怖畫面后做出厭惡的表情
C.確定突然出現的聲源
D.觀察自己在社交場合的做法是否得體
生物質能是指太陽能以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的能量形式。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不屬于生物質能的是( )。
A.利用動物脂肪作快艇燃料
B.利用纖維素廢料生產酒精
C.利用動物糞便制造燃料
D.利用太陽能集熱器發電
公害是指各種污染源或其他人為原因對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所造成的社會性危害;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選項中不屬于公害的是( )。
A.某化工廠的廢水造成附近的農田污染
B.某人養的小狗晚上狂吠,導致鄰居無法休息
C.一群人經常偷獵,致使周邊山林內的動物減少
D.丈夫與妻子發生口角,大打出手,致使妻子受傷住院
行政相對人:是指作為行政行為對象的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以及權益受行政行為影響的利害關系人。
關于行政相對人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A.行政相對人是行政法律關系中作為與行政主體相對應的另一方當事人的個人、組織
B.行政相對人的權益受到行政主體的影響
C.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D.行政相對人與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是不平等的
寓言指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來說明某個道理的文學作品。下列不是寓言的是( )。
A.《守株待兔》
B.《大禹治水》
C.《農夫和蛇》
D.《刻舟求劍》
1.答案:
解析: 系統2的運行通常與行為、選擇和專注等主觀體驗相關聯。A、B、C三項均屬于無意識的快速反應,屬于系統l運行引發的行為;D項與人的行為相關聯,屬于系統2運行引發的行為。故答案選D。
2.答案: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義中的關鍵詞
定義中強調“化學能形式”、“貯存在生物質中”等。
第二步:逐一判斷選項
A項中動物脂肪、B項中的纖維素、C項中的動物糞便均是貯存在生物質中的化學能,符合定義;D項中為太陽能和電能的轉換,不涉及化學能和生物質,不符合定義。故正確答案為D。
3.答案:
解析:
第一步:尋找定義關鍵詞
“污染源”、“人為原因”導致對“自然環境”和“生活環境”造成的“社會性危害”。
第二步:逐一分析選項
D中“妻子受傷住院”是對個人的傷害,而不是“社會性傷害”,不屬于公害。是答案。
A項,“廢水”是“污染源”,“農田污染”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符合定義;B項,“小狗晚上狂吠”屬于“聲音污染”,“導致鄰居無法休息”是對“生活環境”的破壞;C項“偷獵”是“人為原因”,“山林內的動物減少”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符合定義。
故正確答案為D。
4.答案: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義中的關鍵詞
關鍵詞包括“作為行政行為對象”,“權益受行政行為影響”。
第二步:逐一判斷選項
A符合關鍵詞“作為行政行為對象”,B符合關鍵詞“權益受行政行為影響”。根據關鍵詞“權益受行政行為影響”可知行政相對人也有自身的權益,因此也有相同的法律地位,故C符合行政相對人的定義,而D不符合。故正確答案為D。
5.答案:
解析:
第一步:抓住定義中的關鍵詞
該定義強調“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擬人手法”、“說明某個道理”。
第二步:逐一判斷選項
A項,“守株待兔”出自《韓非子·五蠹》,該文假托農民守株待兔的故事勸誡韓王治國不要死守陳規,要進行變法和改革,符合定義。
B項,“大禹治水”講的是大禹率領民眾與洪水斗爭的事跡,體現的是大禹公而忘私的精神,沒有“說明某個道理”,故不符合定義。
C項,“農夫和蛇”出自《伊索寓言》,講的是農夫用自己的體溫救活了一條蛇,結果反被活過來的蛇咬死的故事,這個故事想說明的是做人要明辨是非的道理,符合定義。
D項,“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察今》,講一個渡船的楚國人的劍從船中掉到水里后,他在船上刻記號,等到船停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到水里找劍。這個故事意在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地看待問題,符合定義。
故正確答案為B。
相關閱讀: